《持續買進》閱讀心得筆記(上)

我認同持續買進、複利、滾雪球的概念,但對於其中的邏輯我覺得自己似懂非懂,所以希望可以釐清其中觀點,尤其是整理過去數據的特點讓這本書讓我想要購入並閱讀。

作者用數據和直白的文字和你談談儲蓄和投資。

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

怎麼判斷你是「窮人」還是「富人」?

作者在書中用期望儲蓄和期望投資報酬的差異來說明,如果你的期望儲蓄較高,那你必須努力存錢;如果你的期望投資報酬較高,那你就得花更多時間思考你的投資決策。而正常來說,隨年紀增加,你的收入比例會有越來越多來自投資,你的焦點會逐漸從儲蓄轉移到投資。

我覺得作者的這個方法是很具體的,可以立即判斷你財務狀況,只要稍微計算一下,你馬上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放比較多的重心在儲蓄還是投資。

把你能存的錢存下來。

美國研究發現儲蓄率和所得水準在不同時間幾乎都是正相關,意思是「收入越高的人儲蓄率通常也越高」,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能力、生活狀況、家庭條件都不同,作者強調不要遵循靜態不變的法則(例如:存下你收入的20%),因隨自身狀況調整,盡可能存下可以存的錢。

這一段讓我很認同的地方是保持彈性,我自己在存錢的時候也常常遇到變動狀況,例如突然有一比較大的開銷、有某個活動會議需要臨時的支出等,未來難以預知,保留一些變動的空間,不要讓規則的壓力壓垮自己。

那什麼是「可以存的錢」?

可以存的錢 = 收入 – 支出

支出 = 固定支出 + 變動支出

個人理財領域最大的謊言是:光靠撙節支出,你就能致富。

作者透過比較美國不同收入高低的家庭給讀者一個重點,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未必會同幅度增加,以吃披薩為例,給你一片你可能會吃得很享受,給你第二片、第三片到第十片時,你的享受感會逐片降低。所得也是這個道理,數據顯示收入多了20%不代表你的支出也會跟著多20%。

想要致富,最牢靠的是:增加你的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

當然這不代表你可以揮霍無度,作者仍提醒我們應該時時檢討自己的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那你有什麼方式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呢?

作者給了五種方式:

  1. 出售時間/專長
  2. 出售技能/服務
  3. 教課
  4. 銷售產品
  5. 在職場往上爬

這段給了我比較大的提點是,在一般的觀念中,「開源」跟「節流」兩派一直有各自的擁護者,當然大多數還是兼具的,而作者以美國數據的量化分析,給了很直接且有力的答案,我的解讀是仍然兩者兼具,不過「提高收入」是你更應該好好思考的事。

舉債未必是好事或壞事,端看你如何使用它。

舉債或者說白話一點—借錢,一般來說都是有利息的,所以分期付款通常會比當下全額繳清的費用還要貴,而大眾對於借錢或舉債大多是持負面的觀點,不過作者表示「不論什麼類別的負債,是一種財務工具」,若能妥當使用,能對你的財務狀況大有幫助,若使用不當,可能有害。

另外,如果舉債是你的一種選擇而非必要,代表你是幸運的。

那什麼時候可以舉債?

為了降低風險或為了取得高於借款成本的報酬時。

我想第一點更多的是來自心理因素,如果一次付出太高的金額對你來說是很大的心理負擔,那大可透過一點點的利息,來延緩這份負擔,有些人偏好一次付一點,有些人偏好一次付完,各有所好。第二點的重點是,你如果借錢是為了投資,所謂投資包括創業、學習或房地產等,當你很確定你的投資報酬會大於利息,那當然借錢會增加你致富的速度,就像是企業也常常跟銀行、其他公司或投資人借錢,以擴產、整合、提升營收。

只有在時機對時才買房。

作者認為當你計劃在某地區待上10年以上,且擁有穩定私人及職業生活,且買得起的時候,就可以買房。所謂買得起是只能夠拿出頭期款,並且利息收入比例不超過43%(選擇43%是因為在這個比例下貸款違約風險較低)。

舉例來說,假如你每個月房貸要繳3萬元,而你目前的月收入是10萬,那你的利息收入比例就是30%。

另外作者也提到一點,「你的所得會隨著通膨成長,但你的房屋貸款不會」。意思是,如果你的薪水有如正常經濟狀況下成長的話,你的房貸利息因為是固定的,所以會越繳越輕鬆。

若你的存錢時程比三年短,那就持有現金;若超過三年,那就持有債券。

作者在書中提到當你要存一大筆錢時,應該採用哪種形式的儲蓄取決於「存錢時間的長短」。較短的時程,現金是王道,隨著時間越拉越長,你就可以開始考慮債券或股票,除非你願意承受每年通貨膨脹的幣值侵蝕。

在這一段落,作者提醒了我兩點,第一點是「現金不一定是垃圾」,在短時程的儲蓄,現金就是最沒有風險的資產形式;第二點是「通膨侵蝕幣值」,通貨膨脹是一個趨勢,長期來說物品都是越來越貴的,持有現金的風險在於通膨。

退休要考慮的,不只是錢。

過去提到何時能退休,大多人都會想到「4%法則」,也就是退休人士可以持續提領4%投資資產至少30年而不至於把錢用光。

這個4%法則把繁雜的事情化成簡單的運算公式,把年支出除以4%(即年支出乘以25)就可以得出你能夠安心退休的金額。例如你預計退休後每年會花30萬元,那你至少要有750萬才能退休。

但其實大概率不用真的存到25倍,因為這是不考慮勞保、國民年金等社會福利,或你所擁有的其他被動收入。

另外在書《跟前好好相處》中提及的「跨越點法則」是指月收入超過月支出時,即實現財務自由,是另外一種思考何時退休的方式。

在談及退休時我們似乎都在考量金錢,但作者提醒我們,你的財務可能不是你退休後最大的煩惱。

書中舉了作家Julian Shapiro的話為例,Julian談到朋友賺大錢後受到什麼影響時,作出以下結論:「我觀察那些把他們新創事業賣掉而賺成百上千萬美元的朋友,一年後,他們又回來搞他們以前沒完成的業餘專案,他們用賺到的錢買好房子、吃好的,僅此而已。除此之外,他們仍然是以往的他們。」

因此,在想自己什麼時候退休的時候,你也應該思考你退休後想做什麼?你想和誰往來?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有了好答案,你才適合退休。就像作者說的「金錢只是幫助你獲得人生想要東西的一種工具,但想清楚你人生究竟想要什麼,才是困難的環節」。

這段讓我蠻有共鳴的,在剛對投資有興趣開始研究相關書籍時,我想到自己投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買房、結婚、還是退休,如果是為了退休,那我退休後就不工作、沒有收入了嗎?我覺得自己也許不會喜歡不用工作的生活,感覺還是想要做些什麼、計畫些什麼,也許是奴性太重?但我心裡總有個聲音希望自己可以持續朝著某個人生的意義和目標邁進,那個前進是無關乎年紀或退休的,我覺得透過那樣的實現自我才是生命最大的幸福感和希望感的來源。


結論:

儲蓄篇適合給對於存錢、理財觀念模糊的人,或已經開始了但其實並不清楚自己這麼做的目的跟邏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