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閱讀心得筆記

《致富心態》是一本我大力推薦的書,他沒有告訴你該如何配置資產、該如何投資股票,它帶給我的是重新省思我對於人生、金錢的價值觀,心態或觀念面的東西是很難教的,而這本書難能可貴地做到了這件事情。

《致富心態》—摩根・豪瑟

以下我要分享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十堂課。

只要你想要,你就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這樣的能力是無價之寶,也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書中提到一位老年學權威卡爾.皮勒摩在《發現幸福:一千位長者教會我的人生三十堂課》中訪問了一千位美國銀髮族,請教他們幾十年來的人生中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

有趣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你應該試圖工作賺錢買進你想要的一切、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到你至少得和周遭的人一樣有錢、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你應該依據自己期望的未來收入能力選擇工作。

他們珍視的事物反倒是良好的友誼、成為某個團體的一份子,以及與兒女共度美好、閒暇時光。

這些長者在經歷了我們正要經歷的這一大段人生之後,

提出他們認為「關係」是最重要的,

這提醒了我,在定義財富自由、定義幸福感時,

不是只有錢,

錢只是工具,而非目的,

只是協助我們更好、更快地抵達我們所嚮往生活的工具。

在追逐錢財的途中,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下,

我們是否有迷失自我、本末倒置的時刻呢?

人人通常會希望能被其他人尊重與羨慕,於是花錢買下其實很少可以帶來如你想像的奢侈品。要是得到尊重與羨慕是你的目標,請慎選追求這些東西的方法。謙卑、慷慨與同理心,會比馬力超強的名貴車款帶來更多尊重。

這句話呼應書中的另一句話「當收入超過一定水準時,你需要的東西是隱藏在自我背後的事物」,

你有思考過為什麼你想要買名車、豪宅、珠寶、名牌、精品嗎?

真的是因為它有多麽好看或亮麗嗎?

恐怕不是的,你所希望得到的,是這些名貴物質背後所象徵的社經地位,

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很有錢、很有品味、很與眾不同、很受人稱羨,

而這些所謂的尊重跟羨慕,

難道不應該是從你的品德、待人、處事方面去自我成長的嗎?

作者的這一段真的讓我有很深的反思。

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的差異。

有錢是指當前收入,財富隱而不見。

財富是一種選項,但不是等著以後花用,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當下更多的物品。

我們希望獲得的不只是有錢,

還有健康跟幸福,

錢只是眾多因素之一(也許佔據了很大部分),

但它從來不是健康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

意思是說,

擁有健康幸福人生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也不一定會有健康幸福人生。

在一個像我們這樣緊密連結的世界裡,智力再也不是可靠的優勢。彈性卻是。

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想要學習新的領域知識變得不再那麼困難,

代表硬實力上的差異正在透過網路與科技的發展逐漸縮小中,

但是競爭優勢傾向有細微差異的軟實力,好比溝通、同理心,還有或許是最重要的彈性,可能才是你在未來與別人決定勝負的關鍵。

如果你有彈性可以等待,無論是在職涯上的機會或是在投資上的機會,你就有機會在必要時學會新技能。

按照你自己的步調找出你的熱情與利基所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不用去過度羨慕別人、不用去過度貶低自己,把每一件當下的小事做好,

你就會走到你自己的目的地。

你回顧歷史愈久,得到的收穫應該就會愈平淡無奇,好比每個人與貪婪及恐懼之間的關係,他們在壓力下的行為舉止,以及如何回應誘因激勵等種種平凡事物,往往都是維持穩定關係。但是特定趨勢、特定交易、特定產業、與市場有關的特定因果關係,以及人們應該拿自己的錢去做什麼事,一直是不斷演化的範例。

這段並不是告訴我們回顧歷史不重要,而是告訴我們從歷史中,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其中的「人性」。

當人在貪婪的時候、在恐懼的時候,所呈現的模樣和會從事的行為,

回首過往,其實八九不離十,

因為情緒與人格的運作方式,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

所以回首過去,我們要試圖去找出其中的規律,

並在未來碰到類似的事情時,在心中提醒自己避免讓自己衝動掛掉或退出這整個遊戲。

任何可能壞掉的事物最終都免不了會壞掉,所以要是許多事情都仰賴某件事才能運作,而那件事出問題了,你就等著災難到來。這就是單點故障。

這告訴我們,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永遠不要100%的相信某個人事物不會有風險,

這就是我學到的事,

當你試圖把某一個單點變成單一通道的話,那就準備等著災難到來吧!

2006年時,股神巴菲特宣布尋找接班人,

他表示自己需要的人選是「從骨子裡就意識到風險、並懂得迴避風險的人,包括迴避從未發生過的風險」。

接受現實已經改變,然後盡快繼續向前邁進。

與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合作寫下《快思慢想》的專欄作家傑森.寇茲威提到丹尼爾的一個怪癖,

那就是丹尼爾有能力把已經寫好的書稿推翻,並寫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

當他詢問丹尼爾怎樣重頭開始時,丹尼爾說「我沒有沉默成本」。

這相當違反人性,因為人的本性就是會在意過去所投入的成本,

但「知道是改變的第一步」,當你發現自己越在意沈沒成本就越容易有失敗的經驗時,你就能夠學習和成長。

然而更好的是,在那之前就先試著提醒自己,

我現在是合理地堅持、還是我只是在意自己的沈默成本呢?

悲觀主義聽起來就是比樂觀主義更明智、更合理。

作者告訴我們原因有三個:

  1. 金錢無處不在,所以壞事一發生,往往會影響每個人,並引起所有人關注。
  2. 悲觀主義往往不考慮市場如何調適,就武斷的推論當前趨勢。
  3. 進展發生得太緩慢,難以察覺;但挫折發生得太快,難以忽視

樂觀與悲觀的選擇我不認為只是擇一棄一,

我們應該保有兩著,並且在貪婪時悲觀,在恐懼時樂觀,才是最應該保有的狀態。

但那是非常理想且不符合人性的。

作者強調了樂觀的重要,也許是他遇到的人大多數是悲觀、唱衰的,

我的身邊也不乏有這種人的存在,他們不令人討厭、也都是我的朋友們,

但你需要清楚的是,悲觀無法改變世界、樂觀可以。

真正困難的地方仍然是,「在貪婪時悲觀,在恐懼時樂觀」。

確認你正在玩的遊戲。

作者談到泡沫,

他認為當短線報酬的動能吸引足夠的資金,市場裡的投資人就會從多數為長線玩家轉變成多數為短線玩家,泡沫就隱然形成。

舉個例子,「你應該花多少錢買下台積電?」

答案取決於「你是誰」

你今年幾歲?你買下的理由是什麼?你是期待他的鼓勵還是資本利得?你能夠放多久不動這筆錢?這個投資佔你的資產多少比例?

這些都是應該要問的問題,

沒有人能比你還要更了解你自己,意思就是,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